多肽抗生素是生物体内经诱导产生的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多肽,分子量在2000~7000左右,由20~6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此类抗生素与传统抗生素相比,具有不同的作用靶位点及作用时间,故不会使病原菌产生抗药性,故可作为消灭“超级病菌”的药物。该类抗生素大体上包括万古霉素与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多粘菌素B和粘菌素、杆菌肽等。
中文名
多肽抗生素
分子量
2000~7000
定义
生物活性的小分子多肽
分类
生物
多肽抗生素是生物体内经诱导产生的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多肽,分子量在2000~7000左右,由20~6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目前(2013年)世界上已知的多肽抗生素共有1200多种。由于最初人们发现这类活性多肽对细菌具有广谱高效杀菌活性,因而命名为“antibacterialpeptides,ABP”,中文译为抗菌肽,其原意为抗细菌肽。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发现某些抗细菌肽对部分真菌、原虫、病毒及癌细胞等均具有强有力的杀伤作用,因而对这类活性多肽的命名许多学者倾向于称之为“peptideantibiotics”一多肽抗生素 。
该类抗生素大体上包括万古霉素与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多粘菌素B和粘菌素、杆菌肽等。
多肽抗生素通过作用于细菌细胞膜而起作用,其中,研究最清楚的是天蚕素。目前一般认为,天蚕素类多肽抗生素的杀菌机理是,天蚕素作用于微生物的细胞膜,在膜上形成跨膜的离子通道,破坏了膜的完整性,造成细胞内容物泄漏,从而杀死细胞。但对其具体作用过程、是否存在特异性的膜受体、有无其它因子协同等问题尚不十分清楚,存在不同看法。而且不同多肽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可能不同,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靶位点不同,不产生耐药性
传统抗生素抗菌机制是,抗生素与病原体特定部位的受体结合,从而使病原体的正常结构遭到破坏或使某些生物合成受阻,以达到抑菌或杀菌的作用。当其作用的靶位点发生改变时,抗生素就会失去其抗菌作用,这是为什么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主要原因。而多肽抗生素直接破坏病原体细胞膜,杀死细菌,因此它不易产生耐药性。另外,它还具有强碱性、热稳定性以及广谱抗菌等特点。多数现有抗生素都是以繁殖所需的关键代谢途径为作用靶点,因此仅仅对处于复制期的病原体有效;而多肽抗生素以膜作为靶点,对代谢活性和代谢非活性微生物都有效。这种独特的作用模式到目前为止尚未产生耐药性问题。这就意味着,多肽抗生素不仅能安全有效地清除病原体,而且能够将耐药性产生的风险降至最低甚至消除,从而一劳永逸地解决目前人类所面临的耐药性问题。
万古霉素与去甲万古霉素 抗菌谱
1、革兰氏阳性菌 如对多种抗生素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2、厌氧的难辨梭状芽孢杆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等。
本文链接: http://asdiinc.immuno-online.com/view-492484.html